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是集科研育種、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種子企業
南繁基地改版升級
發布時間:
2015-12-26 15:39
走過牛糞味道撲鼻的泥土小道,拐過一個擠滿白鵝的養殖小區,終于見到了偏居一隅的8畝水稻育種田,而抬起頭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近在咫尺,度假房產正在向這里逼近。這是一年多之前,本報記者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采訪時看到的景象。
不過這樣的窘境即將得到改善,今年10月28日,經國務院審定同意,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海南省政府聯合印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規劃中明確劃定了26.8萬畝科研育種保護區,這讓年年南飛的育種“候鳥們”有了棲身之所。
幾代人嘔心瀝血,一個甲子的執著,只為那小小一粒種
南繁加代幾乎是現代種業科研育種的必備程序,南繁基地是國家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作為我國唯一的南繁育種科研基地,海南從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都會迎來全國29個省市區700多家科研生產單位的5000多名“育種候鳥”。
我國南繁事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始,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到海南從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員達30多萬人次。
當前,國際種業競爭日益激烈,外資種業全面進入國內,民族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其中最嚴峻的挑戰就是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還較弱,育種創新模式、資源分配模式、技術更新速度等都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時不我待。隨著育種技術飛速發展,生物育種與常規育種緊密融合,實驗室研究與田間試驗緊密結合,南繁基地成為科研育種由室內實驗移向室外試驗的重要載體和露天實驗室,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科研的戰略要地。
南繁規劃劃定了科研育種保護區后,以省為單位,統籌考慮現狀和發展要求,統一拿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和統一管理的“五統一”,讓南繁基地建設更加合理有序,扭轉了各省企業、科研單位各自為戰情況。針對南繁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就如同育種家對品種的培育一樣,只有規劃建設合理、成規模、有技術的南繁基地,才能營造一個更好地育種環境,為民族種業不斷輸入優秀品種、注入新鮮活力。
從“與房地產爭地”到長期穩定用地
南繁基地作為國家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科研育種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現代種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政府和社會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海南南繁基地,改善了科研和生活條件,南繁基地面貌有了較大變化,但南繁基地小散亂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南繁基礎條件薄弱也沒有根本改觀。
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北嶺樂基、打幫村的玉米育種基地有201畝地,地是租的,2012年時一次性全部支付了30年的全部租金。
“我們2003年本來在三亞師部農場租了300畝地搞科研育種,但是之后沒幾年,特別是海南省升級為國際旅游島之后,原有基地用地被商業開發,土地已經基本被征用完了,輾轉漂泊多處后,2012年才最終落腳到崖州區來。”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紹明告訴記者。這正是目前南繁事業發展面臨的窘境之一:被房地產等開發用地擠出。
建設用地是個敏感問題,但是育種基地不同于普通農田,確實需要一定的科研、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在規劃里也將充分考慮這一問題,合理安排科研育種核心區建設用地指標,分類解決老基地的歷史遺留問題,對于新建基地,根據規劃要求,以省為單位進行統一建設。對曬場、倉儲設施、農機具庫等生產設施,可在核心區范圍內利用農業設施用地指標安排解決。
“過去沒有統一規劃和管理辦法的時候,企業和科研單位都是與農戶簽訂協議租種土地,地塊和地租都很不穩定。”黑龍江省政府副秘書長田恃瑋說,“出臺這些辦法之后,南繁科研用地以后就可以‘明媒正娶’了。”
南繁材料不檢疫不落地,不檢疫不離島
此次南繁規劃,針對南繁基地基礎設施薄弱、科研用地不穩、配套設施違建嚴重、生物安全風險加大、基地監管任務繁重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南繁統一規劃后,切實解決了企業和科研單位建設分散、用地不規范、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對于各個省而言,這都是一件大好事。”遼寧省農委副主任陳健說。
除了解決用地問題,南繁規劃還明確建設科研育種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南繁基地水利設施、公共實驗服務和執法管理基礎設施等,為建造一流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南繁新變
建設科研育種保護區高標準農田
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標準,實施好科研育種南繁保護區內低中產田的高標準創建工作。
改造和建設科研育種南繁核心區
改造提升現有科研種植南繁核心區,新建科研育種南繁核心區。
建設公共實驗室服務和執法管理基礎設施
嚴格按照規劃要求,高標準完善建設好南繁公共實驗服務平臺,建設南繁公共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測室、南繁管理信息系統。
完善建設種子檢驗檢測中心、植物檢疫隔離場和染病種苗處理中心等公共試驗服務和執法管理基礎設施。
解決目前現有設施輸水能力不足、明渠年久失修、灌溉保證率不高的突出問題,最大限度保障南繁保護區內農田灌溉用水。
南繁基地水利設施建設
南繁配套法律法規政策建立和完善
修訂《農作物種子南繁工作管理辦法》,海南省制定《海南經濟特區南繁管理條例》,以及其他與南繁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讓南繁建設管理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海南長夏無冬,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里稻可三熟,菜滿四季,是中國南繁育種的理想基地。海南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為8200℃,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光溫充足,光合潛力高。
常規育種,一個新品種的選育往往需要8~10代,在北方受光熱資源條件的限制,一年種一季,選育一個品種往往需要8~10年。位于北緯15~18度之間的三亞,10月份到次年5月份為旱季,光熱條件能夠再種一季,這就是南繁加代。冬季加代1~2次,1年就可以當2~3年用,可以使育種周期縮短一半。
三亞最適合玉米南繁加代的時間是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早了容易遇上臺風,晚了又會遇上高溫和嚴重的病害蟲害。
投資7000多萬的海南省國家南繁檢驗檢疫中心,目前大樓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未來將具有轉基因成分與檢測、環境安全評價監測、外來有害生物監控與控制、基地公共試驗、種子檢測、南繁管理信息系統等多個實驗室。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為前來南繁育種的科研單位提供服務。
南繁成為“全國和世界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匯集地及中轉站”的風險逐漸加大,建立南繁植物危險性有害生物隔離場,可以有效阻止植物有害生物傳入或向外傳播,這已經成為南繁監管的重要任務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基地建設至關重要,基地管理同樣不能放松。在規劃中強調,要組織南繁單位及時申報植物檢疫,做到南繁材料不檢疫不落地,不檢疫不離島。未來,國家南繁辦要搭建南繁統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將準入管理、合同管理、田間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監管過程有機結合,做到南繁人員和材料進出有記錄,來去皆可查,全程可追溯。
南繁基地不僅是我國寶貴的天然溫室,如今已經成為民族種業培育優新品種、鍛煉人才、助推產業的重要陣地,建設好南繁基地管理好南繁基地就是助推民族種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