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是集科研育種、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種子企業
玉米種子里寄托家國情懷----記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發布時間:
2015-12-26 15:40
他從一介農夫成長為農業科學家;他為國家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數以千億計;他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活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育種界有“南袁北李”之說,“南袁”指袁隆平,“北李”一個指小麥遺傳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另一個就是他——全國人大代表、“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解決我國人多地少的難題。”李登海的玉米種子里寄托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學習理論 向高產攻關
李登海的“玉米情結”,要追溯到1972年。當年春天,李登海獲得了一份我國農業專家赴美國考察農業的報告,報告中寫到:美國的春玉米最高畝產達2500多斤。李登海回憶,那時當地的玉米畝產量一般才兩三百斤,而美國的最高產量卻是我們的8到10倍。這一巨大反差深深震撼了他:“美國人行,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行?”
高產攻關,對于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農民來說談何容易。李登海心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定要向老農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那時他白天在玉米地里忙碌著,晚上學習有關育種的理論。1974年,李登海被推薦到萊陽農校(今青島農業大學)深造。帶著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帶著理想追求,他用一年時間學完了《土壤肥料學》《作物栽培學》《遺傳育種學》等十二門課程,基本上掌握了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知識,這為他投身于玉米科研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選育玉米種 不斷刷新紀錄
“中國人多地少,比任何一個國家更需要提高單產。”李登海說。
中國是玉米種植大國,但長期以來的主要品種是平展型的。李登海在試驗中發現這種玉米很難高產,于是他大膽提出,必須選育株型緊湊、光合利用率高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當時,這是對傳統育種理論的挑戰。他利用自己選育的“478”自交系組配的雜交種,高光效株型莖葉夾角小、葉片挺直上沖的緊湊型玉米理想特征,實現了種植密度、葉面積指數、經濟系數、高產能力和高密度情況下單株生產力的“五個突破”。
隨后,李登海不斷用中國的玉米種刷新著夏玉米畝產紀錄。由他選育的第二代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掖單6號”“掖單7號”,畝產突破了800公斤、900公斤。第三代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掖單12號”“掖單13號”,畝產突破了1000公斤,最高達到1096.29公斤……第五代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登海618”,春玉米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經過43年121代的選育,李登海率先在我國相繼育出了畝產700公斤至1500公斤的五代緊湊型系列高產新品種,先后七次創造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一次創造我國春玉米單產最高紀錄。
萊州地處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至少需要七八年。為加快育種速度,從1978年起,李登海每年都要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這樣可保證一年中海南收獲兩季、萊州收獲一季。目前李登海育出的緊湊型雜交玉米高產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約12億多畝,為國家增加經濟效益1200多億元。
無私奉獻 再創新效益
1985年4月15日,李登海自籌資金兩萬元,在我國率先成立了第一個集雜交玉米科研、生產、推廣、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民營農業科研單位——后鄧試驗站。“在成立試驗站時,我提出不向集體伸手,不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搞科研,以科研養科研,把科研成果奉獻給國家。”李登海說。
1987年發展成立掖縣玉米研究所,1993年成立萊州市農業科學院,1998年發展成立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登海種業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目前,登海種業成為國家首批農業首個國家創新型企業。
“雖然我今年已經66歲了,但對于我來說,高產攻關的路還很長很長。”李登海說,“我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產品種為國家增加經濟效益1200多億元。下半生,爭取再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1000億元。”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上一頁
上一頁
2023-05-12
7月19日上午,云南滇都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滇都種業)喬遷慶典儀式暨成立5周年慶典活動在昆明市宜良縣工業園區舉行。宜良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宜良縣農業局、宜良縣政府、云南省種子管理站等相關政府領導和滇都種業的廣大經銷商齊聚一堂。 裝點一新的新辦公大樓內外,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慶典現場彩旗招展、花團錦簇;辦公樓上分別懸掛種子行業的友人和各企業為滇都種業送來的大紅條幅。為了活躍現場氣氛,滇都種業